康得新财务总监被判!终身禁入!罚30万!野鸡学历被曝光!
ailucy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 上午 7:53
康得新判了!财务总监被判!
突发!康得新财务总监被判!终身禁入!罚30万!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2005年《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三款的规定,我会拟决定:
一、对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
三、对王瑜、张丽雄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
王瑜作为康得新时任董事、财务总监,在虚增利润行为中,按照钟玉提出的要求负责具体组织和执行,是康得新相关违法行为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情节特别严重,依据《证券法》第二百三十三条和《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证监会令第115号)第三条第(一)项、第五条第(三)项的规定,我会拟决定:对王瑜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自我会宣布决定之日起,在禁入期间内,除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原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外,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其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去年9月,康德新财务总监在苏州被抓!
去年9月9日晚间,康得新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受王瑜女士辞去财务总监一职的申请。公告同时透露,王瑜已被苏州市公安局采取取保候审措施。这意味着,王瑜成为继钟玉之后,康得新第二个被抓的高管。
在ST康得新担任10年财务总监的王瑜宣布辞职。其任职期间,对去年年报保真,对今年半年报不保真。
康得新(002450)9月10日公告,于2019年9月6日收到财务总监王瑜女士的书面辞任报告。
金融青年才俊,学历疑似“野鸡大学”
十年前,35岁的王瑜来到康得新(002450),出任财务负责人。毕业美国名校,之前履历光鲜,王瑜的到来使得正在冲刺上市的康得新如虎添翼。
十年后,康得新深陷造假漩涡、正面临强制退市。在证监会处罚的公司一众高管中,王瑜的名字赫然在列。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康得新招股书显示,王瑜出生于1974年,毕业于美国百林顿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不过有趣的是,四姐查遍公开资料,发现有关美国百林顿大学的公开信息少之又少。
译作巴林顿、柏林顿、百林顿大学。
天涯论坛网帖
该网帖称,巴灵顿大学1998年9月14日在阿拉巴马州注册,2004年被美国总审计局特殊调查办公室认定为标价贩卖文凭的“文凭制造厂”,该“大学”已于2006年4月19日关闭。
早年间,不少国外“野鸡大学”向中国人兜售海外文凭,不少名人都中过招,王瑜是否属于此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得新2018年年报中,王瑜的学历变成了会计学本科学历,百林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信息消失不见。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在国内大展拳脚,这一点可以从其光鲜的履历中看出来。
来到康得新前,王瑜历任北京明天控股有限公司会计部总经理(这一履历在2018年年报中也消失不见),建银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投资银行部高级副总裁。前者是资本市场大名鼎鼎的“明天系”,也是国内最早从事股权投资的公司之一。
建银国际则是建设银行下属的知名投行。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王瑜就能跻身国内顶尖的金融机构,不知要羡煞多少清北的高材生。
康得新的2份《处罚事先告知书》有什么不一样?
6月28日晚上,*ST康得发布《关于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公告》,这是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收到证监会的第二份事先告知书,第一次是在2019年7月6日。
公司及实控人针对第一份事先告知书的申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是具体违法行为从4项减少为3项;
二是虚增利润总额略有减少;
三是拟被处罚的自然人减少了15人;
四是有3名拟被处罚者罚款从每人5万元减少到每人3万元。
根据该公告可知第二份事先告知书出台的来龙去脉:
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一案,我会于 2019 年 7 月 5 日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处罚字(2019)90 号)并送达当事人。应当事人要求,我会分别于 2019 年 7 月 31 日、 11月 14 日、11月 15 日、11 月 19 日召开听证会,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听证会后,我会进一步核查了相关事实并补充调取了证据。经复核,我会对本案认定的事实和依据作出部分调整,并重新进行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
前后二份告知书主要有如下三大不同:
一、违法行为从四项减为三项,不再认定“未披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情况”
二、造假情节有所减轻,但没有实质性影响
造假情节有所减轻主要体现在造假的金额上。
虽然第二份事先告知书认定的每一年虚增利润总额都有所减少,4年总额减少近4亿元,但减少比例只有3.36%。虚增利润是119亿元还是115亿元,没有实质性区别,对行政处罚的轻重也不会有大的影响。
三、被处罚的自然人减少15名,3人从罚款5万元/人下降到3万元/人
第一份告知书中,被处罚的自然人有27人,第二份告知书中被处罚的自然人减少到12人,有15人成为幸运者。笔者在表格中对这15名幸运者标上了红色。另外,在第一份事先告知书中,证监会拟对吴炎、邵明圆、张艳红每人罚款5万元,第二份事先告知书中减少到罚款3万元/人。
两份告知书对市场禁入的处罚对象都是4人、禁入期限也没有任何改变。
从第二份事先告知书来看,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参加听证会,陈述申辩意见,公司从四大违法行为减少了1项,只剩3项;拟被处罚的自然人从原先的28人,减少到13人,多达15人成为幸运者,可谓成效显著。公司针对第二份事先告知书,还可以继续要求举行听证会,继续陈述申辩意见。
附:公司对收到第二份事先告知书的公告
财务总监亲身讲诉自己接触财务造假的故事!
财务造假为什么审计查不出来!
兄弟我曾经有过一段领导做假账的经历。
原来我在市场部的时候就知道公司做假账的事情,也曾经参与炮制市场分析报告,也知道财务部几个干将出走的原因,不过事不关己,也从不上心,不料突然有一天祸事上身,老板找我谈话,要我出任财务总监助理,并表示财务总监孙总将逐步淡出,共管一段时间后由我负全责,暗示将来上市前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要由年轻的、有学历的人担任,不用说,那个人有一点点的可能就是我。按理说,这个职位和我八竿子打不着——论资历,我来公司才两年多点,任经理才不过一年多;论经验,我没有一点点财务经历;论专业,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和市场沾边,和财务隔着山哪。我的唯一一点财务知识,就是曾经买过一本旧书摊上的《新财务制度》。不过,老板也说了,在国外,许多财务高层都出身于非财务专业。回来以后,朋友们分析原因: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我这个人老实。老实不是窝囊,就是嘴上有把门的,不会乱说。你想,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交给你,喝多了,一不小心说漏嘴了,这还了得;
第二,肯干。这不用多说,会上有时老板批评人就拿我当反例,弄得我见那些人倒不好意思了;
第三,我这人脸黑。公司人多了,人多钱少,各方面都要钱,面善的人真干不来;第四,能力,不算强,也不算差,以勤补拙就是了。再有就是我在管理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上任之后,老板和总监分别和我交底。老板管战略:
一抓财务管理,理顺财务内部管理规范,把财务配制成一条生产线,保证任何一个人离职,随便一个人就能顶上来;
二是抓公司管理,理顺ERP流程。公司运行了一年多的ERP至今不能达效,确保第二年中ERP财务部分运行(我开始想这还不容易,了解之后才知道这里的艰难)。
三是抓上市,上市不是我总管,但财务配合是重中之重。财务总监有点伤感,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地位即将不保,说话也酸溜溜的。她在公司的人缘不好,没有人不骂,不过对我还凑乎,所以有一次因为报销出了问题,销售总经理找我去和她协调,求情,我那时不过才是个小经理。
总监跟我的谈话就是针对老板的这三点谈话进行展开:
第一,老板要求的流水线的意思。以前假账是一个部门单作,因为责任太大,骨干都跑了。所以老板的流水线就是把正常的财务工作和假账结合到一个财务部来做,人人有责,这样工作量和压力都小多了。
第二,公司为什么不能实行ERP,为什么要实行ERP。虽然研发、生产、物料部门的ERP都已经上线,可唯独财务不行。这是因为公司针对三个方面的产品分作了三个公司,可是各个产品的利润率不等。比如说,一种产品是暴利,而另一个产品却是微利,为了避税,不得不将微利公司的成本入到暴利公司的成本上来。所以到底挣了多少钱,每个产品挣了多少钱,哪里亏了,哪里赚了,还是一本糊涂账,ERP等于没有实施,每年还花者百八十万的银子。第三,上市的核心就是财务,财务的核心就是报表。如何把报表做得水灵完美,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做得水灵了,才有人往里扔钱;可又要不出或者少出破绽,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审计公司是五大里面最著名的安达信,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审计办法,把数据往里一输,计算机就告诉你那里合理,哪里不合理。我刚上任,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正好到了月中,投资人要报表,结果财务拿出报表来一看——贷款!贷款有什么?哪个公司不贷款?对,就是这样。哪个公司都能贷款,唯独我们公司不能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公司太好了,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帐上的存款多得不得了。
你帐上有钱还贷款,吃饱了撑的还是疯了?所以在历年的帐上基本上没有贷款。怎么办呢,拖一下重新改过?不行。投资人要的是上个月和上上个月的报表,他们知道中国的情况,不能马上拿出报表会令他们怀疑。而且投资人前些日子已经要过一次报表,上次以财务软件出了问题为由搪塞过去,这次要是还这么说,那人家该说了:你们软件一坏就是将近一个月,还干不干事了?改报表需要时间,重新调整凭证,何况出来平不平还两说呢。
经过讨论,权衡利弊,最后总监拍板,好不容易出了两张这么平的表,就这么报。当然需要一个好的理由来解释,就是说,银行为了增加贷款余额,死乞白赖地要求我们贷了三五百万。这又是蒙老外,我光听说银行到了月底、年底到处拉存款,增加存款余额的,没听说要找贷款余额的。终于把这个月的报表对付过去了,给新上任的总监助理上了生动的一课,我松了一口气,哪知道噩梦从此才刚刚开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大概只有一个月顺利地出了报表。说到这里,我要把基本情况说一下。
公司的账目有两种,一种是给国内税务局看的;一种是给投资人看的,就是要经过五大审计,用于上市的账目。
两种账目有关联性,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增删而来的。首先是删。删什么?一是不合理的,像刚才说的贷款,短期和长期借款都是不合理的。二是关联交易。比如说,到了月底A分公司一盘算,
供应上一听采购部门要票,立马就他们公司的财务部门要票。这是预开票,就是没拿到东西就先开票。等将来发了货您再慢慢要钱吧。可老这么干,有时供应商们开不出那么多票,只好就从手里的一大堆公司里拎出来一个开一张票过来用于抵扣。为了干干净净地上市,这些关联交易必须删除。至于补呢,就需要补一大堆相关的凭证,销售的、成本的。比如说上文提到的贷款问题,马上就要补相关的贷款协议,修改银行对账单。然后下个月还要惦记着点,然后找个机会给还掉。
我们的软件是选用台湾的XX软件,属于巨难用的。说到难用,我到了也没明白是软件水土不服还是我们操作的问题。我往往听到财务人员抱怨这个软件的种种问题,说国内软件用友、金碟如何如何好。我奇怪地问,干吗不选国产软件?回答是用友金碟都不好使,说他们不好使是因为不符合我们的使法,台湾的这个软件是唯一能够满足我们特殊功能的软件。最有用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可以拷贝帐套,就是把一个公司的帐整个重新复制一遍到另一个公司的帐里面去,这就免去了用于假账重新录入之苦.二是在结账之后还可以增删凭证,并且对凭证进行重新排序.比如说我删掉了1、9、13号三张凭证,增加了另外六张,我可以把数据库压缩一下,这样原来的二号凭证变成了一号,十号变成了八号等等,增加的六张也可以插进去。这样根本就看不出来增删的痕迹。假账怎么做?要我说太容易了。相关的数据早已经准备好,只要照着做就是了,只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点点的技巧,和……冒一点点的风险。收入很好做。我们全国都有代理商。每个代理通过汇款的方式打款作为我们的销售收入。操作层面:
一是做假汇票,填写存款单,盖银行收讫章。二是需要相应制作调整银行对账单;三是开具销售发票,当然我们只需要存根和记账联,真正的发票永远到不了他的抬头单位的。这些都不是难解决。成本方面。间接成本基本上采用原有账目的凭证,比如房租水电工资差旅等等。直接成本一部分采用供应商开具的增值税票,而最大的却是用普通发票,由一个大供应商供应绝大部分原材料。但是这样带来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如此金额巨大的交易是用普通发票,而平时我们是拼命划拉增值票,就连几十块钱也要增值票,这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的印象是要么作假,要么对方公司逃税。不过要骗的对象是外国人,审计公司也全是一帮没有经验没有头脑的年轻本科硕士生,还可以蒙过去。要说为什么不用增值票,我想一是成本过高,增值票要买,一本好几十万,而一本普通发票不过几百块钱;
二是不安全。所有的开假增值票的几乎都要被查到。为什么呢?你想,他做不是做一本两本;卖不是一个两个客户,如此大面积地撒网,只要一个环节出了事,其他的就永远跑不了。所以出事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这可是杀头的事,谁肯干?就是总监肯干,老板还未必敢冒险。为了支持这些假账,我们还要需要补充大量的文件。就拿原材料来说吧,要补充检验单、入库单、领料单、出库单,作相应的帐目,还要输入电脑,多大的工作量!当然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我们票上开的是三极管,他们编的是电位器。不过这已经不容易了,有个东西总比没有强。你看这就是我要接手的烂摊子。原来有一个投资部专门负责上市方面的事宜,那时比较有条理,毕竟是自己全管,不用怎么沟通。但是也有问题:
一是前面说的压力大;
二是知道得太全面,比较危险。老板就曾经托人转告已经离职的前任投资部经理,让她闭上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三是工作量太大,容易出错。比如说有个笑话。我们有个最早的供应商把我们告上法院,什么事?当然是欠款呗。于是法律部就准备资料应诉。
当时我们的程序是这样的:供应商到货后,由物管部门出具六联单,交供应商其中一页。结款时,原单收回,和财务底单、附支票票根一起结账。于是原投资部就依葫芦画瓢,编了许多这样的单子。前面说过,真假两套帐是共享一部分凭证的。税务局来查,换成真帐;审计公司来查,就把需要的凭证揭开,只要发票,然后换上假账的凭证。
为什么不能用同一凭证凭条?那是因为在间从一坐上飞机直到飞回新加坡为止。扯远了。
事务所呆一两个月,时不时到财务串个门,或者要某某号凭证。要说现在熟人好办事呢,来不及准备就告诉她们没看我这里正忙着吗,去去去,待会儿再说。这一呆会儿,也许就是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永远。不好的地方在于这些小姑娘熟了,进门就大咧咧地一坐,抓起电脑就看,我每次看到都提心吊胆地,要知道真假帐都在一起呢,赶紧使眼色让下面人想辙。又扯远了。
审计公司一看就是俩月,可税务局也不闲着,有时赶到一块了,一会儿准备真的,一会儿又准备假的,倒来倒去,结果—对了,真的假的混到一块儿去了。话说法务部职员翻到着张凭证,如获至宝,因为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不欠他的钱,她反而还欠我们的呢。
法务部经理拿着这张凭证,左看右看不对劲。要知道他是从会计部经理调任的。不对呀,这个供应商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大的业务量呢?在一看笔迹,算了吧,这是投资部人写的,假的。操作层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ERP上线运行中国财务。前面说了,为了逃税,给A公司的钢材,票却要开成B公司电子元器件;本来是电脑打印机却开成了编程控制器,固定资产变成原材料了。你说我想什么办法才能知道真实的成本和利润呐?在公司里,除了正常的业务之外,还要考虑假账,应付各方面的要求,最头疼的就是报表了。还有人大概要问,你们这么作假,难道没有人能审计出来吗?要我说,我们的作假水平属于原始阶段,漏洞百出。原因是一则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划,二则相关人员得过且过,极其缺乏责任心,因此有很多东西,别说专业审计人员,就是我这个二把刀也明白有问题,为什么查不出来?喜喜说,什么东西也瞒不过审计人员。
我说,这话的分两说。首先,针对税务方面,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说,所有的漏洞疑点都瞒不过这些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在我所经历的查账中,往往是审计人员先翻翻账,然后要凭证,指出问题所在,基本上都是一针见血。
有时会很明白地要求调整,以后注意。随后吃顿饭,拿包烟走人。如果这些人作为独立审计人员来说,任何假账都会被翻得底掉。为什么他们不说呢?我想一是因为中国不作假的公司可能没有。司空见惯了;二是每家大公司都有点背景,如果做得过分,从企业到领导都不干,力保不出事,弄不好自己的饭碗还被敲掉。至于五大,我只见过一大,不好说其他家怎么样,就只说审计我们这家的最早倒下的著名事务所吧。我们公司的项目是由合伙人承接,一个小组长负责,带领七八个人。小组长二十六七岁,小胖子;组员都是来公司两三年的本科研究生之类的,肥胖程度基本上与司龄成正比。为什么呢?有一次聊天,说起来他们的肥胖症原来是职业病,因为他们生活无规律,忙起来经常通宵达旦,只能靠零食熬夜,因此落下了病。五大的人不是不想认真查,而是查不出来。这是真的。
有一次,那个小组长和我们公司一个财务人员说是否可以把她的男朋友介绍进来,因为我们公司这么好,工资又高。那人向我汇报后,我心里话,你要不说有关系还好,就凭是你男朋友,一辈子他也进不来。
有一次向老板汇报工作时,顺嘴把这说出来了。老板说,下次要是她和你说,你就让他送个简历,说我们公司所有都要走程序。事务所有两大弊端:第一,所有人员都是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选拔,各专业都有,培训后按照程序审计。
虽然他们都是人尖子,最大的毛病就是经验的极端匮乏,主要是社会经验。有些问题,不需要什么太多的凭证支持,只要综合地分析一下,问题就非常明显。第二,这个事务所人员流动性太大。很多人都是吃青春饭的,靠着年轻,拼命干两年,增加点从业经验和个人资金,过几年,如果爬不上去,就会被新人取代。在我接触的这些人中,组员们几乎个个都要出国;组长升迁无望,犹豫不决;主管晋升合伙人希望不大,也在找出路。所以,审不出来也不奇怪。国外事务所作的是综合审计,也就是不是简单地出一份财务报表,说你公司这一年挣了多少多少钱就行了,而还要对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不仅仅要看凭证,还需要看每月市场分析报告、产品报价单等等,还要和他们感兴趣的部门人员进行谈话,当然相关人员谈话之前无论职位高低一律需要经过培训。当初我在别的部门被审计人员找来谈话经过别人的培训,现在需要培训别人了。有时,投资者和审计事务所需要走访市场和代理商,这时候就需要和销售部协调,努力做好代理商和样板客户的工作,绝对不出现漏洞。其实戳穿骗局很简单,参加一场招标会就行了,看看报价单和他们手里的价格相差十倍以上,该是多么有趣呀。事务所在审计年报时需要函证。比如说,截止到年底代理商还欠本公司多少钱,银行帐上有多少存款,都要发函到相关单位询证,由相关单位盖章确认。听起来挺恐怖的,实际上所有的询证函并不是事务所自己发函,而是交给被审计单位,由被审计人交回。这太好办了,在财务总监的保险柜里,有着几十个公章,这些函件基本上不用出门就会被盖上章,然后躺上半个月一个月,就会陆陆续续地露面了。当然有些铁杆代理商可以在上面盖个真的,不过对等地出另一封函就是了。只有一次最危险,那时我已经离开这家公司了。那一次审计,不知为什么,事务所方面不肯把银行存款询证函交给我们公司,那个小组长非要随着一起到银行,在银行的询证函上面盖章。
于是总监和我的继任者带着她一起到银行。到了主任办公室门口,总监说还有别的事要谈,让她在外面等。她在门口可以通过玻璃门看到里面的一举一动,我们公司的人进去了。
进去之后,总监拿了一个别的文件让主任盖章,然后又借机只走主任,利用背对门口的机会手疾眼快地从口袋里掏出假公章在询证函上盖了章。回到办公室后,总监说身上全是汗,几乎虚脱了。以我之见,这个行业在理论上准备得并不充分,实际运作有有很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无效的产品行业。然后公司又用OEM方式引入了另一种产品,目标客户是小型办公和个人消费者,尤其是对个人消费报有极大幻想。
公司开始进行私募,是美国的两家基金。后来又进行改制,在处女岛注册一家老板的控股公司,控制国内这三个有限公司,引进了新加坡两家投资者,其中一家被我们称作新国投,代表新加坡国家进行投资并管理。公司开始向在纳斯达克上市,所以老板总是往美国跑,后来不知为什么又由新加坡发展银行(DBS)北京分行牵线,第二次私募,准备在新交所上市。由于投资者的几千万美金到位,我接手的时候公司刚刚进行完毕新一轮的规模扩张,尤其是研发部门,充实了一大批硕士博士,不论本事,一律高薪侍候。每月工资就是一大块。
每月收入方面只有代理商打款和直营收入,而固定支出方面薪资是一大块,增值税、房租水电招待费等是一块,市场费用是一大块,还有就是供应商结款。对于供应商,有的是发了货,有的是没有发货却开了票,结款都是采取计划制,由物料部门将付款计划报上来,根据资金状况和优先保证程度付款,没有一定之规。
所以时间长的可能一年前的货款还在扎着。当初上任时老板就告诉我诀窍,绝对不能撒胡椒面。物料部门吃了喝了拿了供应商的,自然就把计划一股脑地报上来,我这里还要自行判断,原则是重要部件的供应商优先,但是一定不能给足,一则是没有这个能力,二则是喂饱了只怕就没人入套了。
在我任职期间,所有的固定开支基本上就抵消了所有收入,所以说公司每个月给供应商付的材料款都是净亏损,何况积欠越来越多。那么公司靠什么运行呢?那就是贷款。公司的贷款有以下几种:
一、信用贷款。
二、担保贷款。
三、也就是最主要的来源,抵押贷款。我在任的期间,几乎没有一天不为钱发愁。
▎本文来源:四姐整理,部分来自于上市公司、法律文书、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