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出清造假公司 “违法退”或成多元退市机制新特征
ailucy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上午 7:53
近日,ST宏图因公司存在虚减负债情况,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拉响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警报;本月初,*ST博天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公司提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据记者观察,今年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正不断增多,“违法退”或成为多元化退市机制的又一新特征。
注册制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资本市场“入口关”与“出口关”双向畅通,使进退有序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沪市退市常态化格局已基本形成,2022年共实现各类退市或退出24家,其中强制退市18家,创历史新高。其中,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有力识别了一批滞留在资本市场的“僵尸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将其清退。
“重大违法退”识别更精准
正值年报披露季,部分绩差上市公司面临的退出风险引起关注。
4月3日,*ST博天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3月31日,公司对2017年度至2022年1-3季度的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涉及多个重要会计科目。
根据*ST博天披露的进展公告,公司前期披露的会计差错更正,若后续经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认定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退市格局加速演进,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加强,各类退市指标持续发挥作用。其中,“重大违法退”对绩差公司的“锁定”越来越强化,同“一元退市”指标形成“加速度”,推动市场对劣迹公司的出清。
摘牌。
畅通科创板“出口关”
在科创板建设中,通过监管对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重大违法退”也成为畅通科创板“出口关”的“利器”。
2022年11月,*ST紫晶、*ST泽达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两家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或将成为首批退市的科创板公司。根据《事先告知书》的认定,两家公司在IPO申报环节,通过虚构交易等行为虚增多年营业收入,构成欺诈发行。
具体来看,2016年至2019年,*ST泽达各年度虚增利润占当年利润的比例分别高达104.72%、91.05%、103.24%、67.69%,并在招股说明书中隐瞒关联交易、股权代持等重要事实。*ST紫晶2017年至2019年虚增的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82%、32.59%、.33%。
监管对科创板抓早抓小的“亮剑”态度亦十分鲜明:积极维护科创板生态,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作出处理,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重大信息披露违规重拳出击,依规作出纪律处分决定,对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坚决出清。
坚决出清财务造假“不死鸟”
对重大违法退市的实践也随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逐步深入,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捕捉”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财务造假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毒瘤”,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础。
以注册制改革为引领,上交所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退市新规,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执行,构建起多元化的退市指标。其中,进一步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新增“造假金额+造假比例”指标,直指财务造假行为。同时,对于退市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依然会被实施“违法退”。监管的“零容忍”态度表露无疑,通过财务造假规避了当时终止上市指标、本应当退市但没有退市的公司,不会就此“幸免”。
此轮退市制度改革后,因触发“年报造假规避退市个会计年度实际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不再符合当时的上市条件,公司属于典型的通过财务造假规避退市行为,性质恶劣,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2022年3月22日,上交所对*ST新亿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其成为退市新规后首家强制退市公司。
近年来,上交所坚决贯彻落实“零容忍”的精神和要求,将一批存在造假行为的“害群之马”坚决出清,维护资本市场有序生态。如此前*ST济堂、*ST易见、*ST凯乐等公司先后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明确指出其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均已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
例如,*ST济堂自2016年借壳上市以来,几乎每年都存在业绩造假行为,涉及金额巨大,最终因提前触及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最近止上市。
随着一批长期滞留资本市场的壳公司和违法违规“老面孔”被集中清退,有力地维护了资本市场秩序。
来源:上海证券报
审读:喻方华
